这两天杠杆炒股怎么选择,一则关于李嘉诚家族的消息冲上热搜——“长和集团拟将43个港口以1376亿元出售给美国资本贝莱德”。这笔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,却因国务院港澳办转发的一篇《大公报》评论文章《莫天真 勿糊涂》引发轩然大波。文章直指“交易绝非单纯的商业行为”,背后牵涉中美博弈的关键棋局。有网友痛心疾首:“赚了半辈子中国人的钱,关键时刻却把‘枪口’对准自己人?”
一场千亿交易,为何踩中“红线”?
“卖港口就卖港口,怎么还扯上国家利益了?”这是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。但翻开地图就会发现,长和出售的港口清单里藏着“硬骨头”——巴拿马运河的两个关键港口。
巴拿马运河虽小,却是全球贸易的“咽喉要道”。这条81公里长的水道,每年承载着全球5%的货物运输,中国货轮更是“常客”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企业支付的运河通行费超过100亿元,单船过路费动辄数十万美元。而长和出售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,正是运河两端的核心枢纽。
更微妙的是交易时机。2025年1月1日,巴拿马运河刚实施新规:货轮若延误7天,附加费暴涨250%。中国至美国东海岸航线已因此多出每集装箱40美元的“过路钱”,一艘大型货轮单次通行成本飙升50万美元。有外贸企业主吐槽:“运费涨得比油价还快,利润全给运河打工了!”
美国资本接盘,打的什么算盘?
接手的贝莱德集团,表面是商业巨头,实则与美国政府关系千丝万缕。特朗普执政时期,美方多次试图强化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,甚至计划重启运河区军事基地。军事专家分析,掌控运河意味着美军舰艇可快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间调动——从二战到中东战争,这条水道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“快车道”。
而中国企业正吃尽苦头。2025年新规实施后,中远海运集团测算,中国货物每年多付的通行费将超10亿元。更憋屈的是,美军舰艇凭“优先通行权”插队过闸,费用还能转嫁给民用船只。有网友比喻:“就像高速公路被对手设卡,我们交钱还得看人脸色!”
李嘉诚的“生意经”VS国家“大棋局”
面对质疑,长和集团曾解释:出售的港口“利润不到1%”。但蹊跷的是,其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11个港口利润率高达60%,这些“下金蛋的母鸡”却牢牢攥在手里。有财经博主调侃:“亏本的卖给美国,赚钱的留给自己,李超人果然是‘算盘精’!”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略博弈。为打破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钳制,中国近年斥资36亿美元在秘鲁建枢纽港,与尼加拉瓜合作开凿新运河,还在加勒比海布局深水港。这些动作被外媒称为“海上丝绸之路2.0”。然而,正当中国艰难破局时,长和却将战略要地拱手让给美资。国际关系学者感叹:“这等于在自家防线凿了个洞!”
网友炸锅:商人就能不讲立场?
事件发酵后,社交媒体掀起激烈争论。支持者认为:“商人逐利天经地义,李嘉诚又没违法!”反对者则怒斥:“当年靠香港地产起家,现在却拆国家的台?”一条高赞评论写道:“华为被制裁时宁死不跪,有些企业却忙着给对手递刀子,差距在哪?”
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。对比美国企业:英伟达断供中国AI芯片,台积电配合制裁华为,连苹果都悄悄将供应链移出中国。反观部分香港资本,疫情期间抛售内地资产,如今又涉足敏感交易。正如《大公报》所言:“面对大是大非,企业真能‘只谈生意’?”
国家底线:有些钱,真不能赚
截至2025年3月17日,这笔交易仍在审批环节。根据中国《反垄断法》和《国家安全法》,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跨国交易必须接受严格审查。法律界人士透露:“巴拿马港口虽在境外,但直接影响中国航运利益,监管部门完全有权否决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不是外资第一次触碰红线。2023年某欧洲财团收购中国港口股权时,就因“未通过安全评估”被叫停。商务部近期明确表态:“支持企业依法出海,但绝不允许危害国家利益。”
企业家的选择题:眼前利益还是长远责任?
事件背后,折射出一个灵魂拷问:企业家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?
任正非曾说:“华为不仅是商业公司,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”曹德旺投资百亿建科技大学时直言:“企业家赚了钱,就要对社会有交代。”反观李嘉诚,一边在内地抛售资产,一边在英国买下水务、电网、电信等民生领域,被英媒称为“买下半个英国的李超人”。
有香港市民感慨:“97回归时,李先生说‘爱国爱港’;现在看,爱的怕是英镑美元。”这种落差,正是舆论愤怒的根源。
结尾:商业无国界,但商人有祖国
港口交易风波尚未落幕,却给所有企业上了一课:在经济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今天,商业决策早已不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。
正如《莫天真 勿糊涂》所言:“面对大义大节,企业当三思而后行。”毕竟,没有强大的祖国托底,哪来企业家的海阔天空?
我是你最爱的小编,关于李嘉诚这笔交易,你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!本文素材取材于网络,若有不实之处,请指正。
(今日核心:李嘉诚千亿港口交易引争议:民族大义面前杠杆炒股怎么选择,企业该如何选择?)